close



高老師印象.漂流展作品




高老師印象.漂流展作品




高老師印象.漂流展作品




高老師印象.漂流展作品




自立晚報89年5月25日流行&人報導

第一次聽到高志尊老師是在我弟唸大學時,那時知道高老師的作品很重視光影的變化
第一次與高老師接觸在89年時任職於自立晚報
那時高老師辦一個展覽-光的調色盤
因那時有個"流行&人"的專欄
想當然而高老師成了流行&人的主角
高老師從第一次的攝影展到這次的"印象.漂流",展出的作品全出自自己的手工沖放
這種不假手他人,堅持自己作品自己完成的創作者實在不多了
受日式完整攝影教育的高老師是少數中的一個
高老師喜歡帶著相機去旅行
他常鼓勵學生"老師那麼老都可以帶著相機去旅行,你們這些年輕人又有什麼不可以!"
這次"印象.漂流"作品全出自他多年世界各國的旅遊所拍攝的作品
於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(TIVAC)展出至21日止
展期結束高老師又即將起程去旅行.




(文/高志尊) 多年來在中南半島和歐洲大陸之間穿梭,攝影是個人在旅程移動中的閱讀和紀錄方式;影像則成為東張西望後記憶再現的載体。凝視著這些圖像,腦海裡總會湧現那些在異境中曾經邂逅的身影,即使在南亞海嘯的浩劫過後,在那裡,他們依然是:如實的存在,靜靜的生活著。震驚於鏡頭的洞悉能力,日後仍會繼續用自己的方式關注這塊半島,旅人行腳的路途還非常的遙遠,本次展覽「印象•漂流」應是另一段行程的開始。 在有限的時間已經被上課鐘響切割的瑣碎之際,仍固執地選擇手工沖放、甚至日光曬印作品的古老技法,在數位科技進展快速的今天,恐會令多數的年輕創作者難以理解。其實,和多年來始終選擇「純攝影」的表現形式一樣,是因為自己頗能在手工這種悠悠緩緩的製作過程中,享受創作所帶來的成就與滿足!這亦足以解釋十餘年來,何以始終堅持克難式旅行的原因。在每一段極簡行曩的異境漂流中,旁人看來何苦來哉的雙腳行旅,筆者始終能自得其樂!這樣的態度反應在作品的形式和內容當中,也就非常自然了。 我所預期的影像書寫若稱得上成果,通常是奠基在異境國度的時空舞台,以多元且豐富的「去既視感」,去掩蓋攝影記錄寫實的宿命。大部分影像的內容所顯現的,並不盡然是旅遊書寫那般令人愉悅、嚮往的浪漫氣息。它們透露的反可能是上一世紀動盪戰亂餘燼下,人面對未可知的下一場浩劫前的茫然或聽天由命的豁達。這些對象也許是我個人的感情投射,鏡頭朝前,映照的心象卻直指自身。批判力不足的影像觀照,也可能是攝影者透過旅遊行腳的方式,進行自我治療的一段過程。透過每天與陌生人的微妙互動,在旅途中進行影像日誌的書寫,試圖觸摸前人行者在異境觀察中,也曾獲取對生命的深刻體悟。當然,若真能有所領會,也僅止於個人生命經驗中極為狹窄的視野罷了。



高志尊簡歷

日本九州產業大學藝術學博士,曾先後任教於淡江、世新、中原等大學,
現為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暨設計創作研究所專任副教授。

1987 個展「龍山寺」(美國文化中心)、個展「鹿港,1985~1986」(彰化縣立文化中心)。
1989 「高志尊、中村寬攝影展」雙個展(日本福岡市立美術館)。
1990 個展「光的調色盤」系列Ⅰ(台北夏門攝影藝廊)
1997 作品「龍山寺」、「光的調色盤」等六件為「台北市立美術館」收藏。
2000 個展「光的調色盤」系列Ⅱ(台北攝影藝廊)、出版《光的調色盤》(博陽文化事業)。
2001 獲文建會「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」獎勵金。
2002 出版《視點──高志尊攝影作品集》(田園城市文化事業)、個展「台灣攝影家群像」(日本福岡市立美術館)、個展「旅人」(台北星巴克生活藝文空間)、出版《影像蒙太奇在創作中之應用──以台灣攝影家肖像為例》(美學書房)。
2003 個展「攝影家肖像」(銘傳大學藝術中心)、作品「百年樹人」為「銘傳大學藝術中心」收藏。
2004 個展「高志尊造像──台灣攝影家群像」(中國山西,「平遙國際攝影節」)。
2005 獲九州產業大學藝術學博士學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engmomo 的頭像
    dengmomo

    dengmomo的網路日誌

    dengmo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